民族器乐教学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

发布时间:2019-10-25 17:05:56 作者:ctcen 阅读量:2368

  

  民族器乐教学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

  刘振球

  随着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亮相音乐之都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它一次又一次骄傲地向世人展示出神秘的情韵和无穷的魅力。也由此证明,中国民族器乐演奏步入了新的辉煌,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占居着令人瞩目的地位。但欣喜之余,当我们冷静地思索,便不难发现,传统模式教学在继承和发扬民族器乐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与世界文化艺术教学接轨表现出不适应。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和手段应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笔者认为,首先应从手段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

  技能型向知识型转变

  音乐产生的第一要义是给人以美感,带给人以愉悦,通过美妙的音乐给人创造广阔的遐想空间,使受众在这一空间里感受到振奋,得到享受。但中国民族音乐置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离开了它,既没有了生命和个性,也很难把握其蕴含的神韵。可以断言,只有专业技术而缺乏文化修养是无法成为合格的演奏者和民族音乐传承者的。常听青年学子演奏,其气势“飞流直泻三千尺”。演奏技能十分娴熟,但问及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风情、音乐渊源,却知之甚少。这不能不令人叹惜。音乐表达的完美性是演奏者综合素质的集中运用和体现,一个没有较高素质的演奏者,要演绎一部好作品,其差距是不必言说的。没有思想和再创作的演奏,音乐只是将普通音符串起来的声响,其感人成份也可想而知。综上所言,民族器乐教学一定要从重技能轻文化知识的巢臼中超脱出来,同时摈弃重现代轻传统、重技法轻情感、重练习轻韵味等思想。在日常教学中,使每一堂课都融合文化知识,并加入对作品作者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地理环境、风格特征以及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习,寓文化内涵,美学知识、音乐理论于技能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时,得到相应的文化调养,在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演奏技术。只有在学生身上注入延续了长久的历史文化血脉,才能使每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含金量和实际运用价值得到提高,用音乐的情怀,放回学生们内心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文化情境的渗透,配合娴熟的演奏技能,诠释丰富的音乐内容,承载中华民族音乐独特的生命体验。

  二

  操作型向引导型转变

  任何乐器在原始状态上,只是一件发声的工具。只有当它融入了人的思想感情,并借助于肢体语言及炉火纯青的演奏技法,才能为受众提供一幅幅美妙的音乐画面,一缕缕扣人心弦的音律,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歌赞。而一招一式,按部就班机械式的操作,本身再美的音乐,也只能转化为枯噪乏味的音符。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扼杀其主观能动性。教师施教是为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善于联想、大胆创造。要明白,一个优秀的民族器乐教师,最终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对乐器的操作方法和过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音乐的奥秘。

  三

  模仿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

  综观世界,大凡有成就有影响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其学生时代都无例外的经历过模仿阶段。但当他们领悟到了师长的精髓后,很快会转向自我意识的注入,随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他们所以成为大家的关键。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一切科技手段都会运用到教学中,如音像电教设施等,这在给学生提供学习之便的同时,也为他们滋生懒惰和依赖思想提供了温床。不加思索地“照葫芦画瓢”,把学习困锁在模仿再模仿的高墙内,使本应萌生的主动创造之苗,萎缩枯黄在尚未解冻的土壤中,不能不让人痛惜。

我要评论 登录后才能发布评论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网    我要留言  网站地图
Catfish(鲶鱼) CMS V 6.7.3